
1937年淞滬會戰中,“八百壯士”保衛四行倉庫的英勇事跡家喻戶曉。
“八百壯士”等眾多英雄群體,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、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。
檔案資料顯示,“八百壯士”中很多都是湖北人,多數為通城籍士兵。
抗擊日軍,死守四行倉庫
1937年8月,日本入侵上海,淞滬抗戰由此展開。
第88師是淞滬會戰中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之一,524團則是該師最精銳的團,會戰反擊第一槍就由該團一營打響。
10月26日,中國軍隊全線西撤。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堅決態度,國民黨決定留下部分兵力在四行倉庫抵抗日軍。第88師以第524團一營為基干,配屬必要的特種部隊,組成了一個400多人的加強營,由團副謝晉元率領進駐四行倉庫。為了迷惑敵人,該營對外使用524團番號。又因其負責指揮者是謝晉元,人們稱其為“謝晉元團”。后來記者采訪時,士兵均被叮囑對外統一口徑為“八百人”。
“八百壯士”眾志成城,憑借堅固工事,頑強抵抗。他們在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4晝夜,殲敵200余名,自己僅傷亡20余人,勝利完成任務。10月31日凌晨,經西藏北路撤至公共租界。
“八百壯士”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,迅速傳遍國內外。毛澤東為其題詞:“八百壯士,民族革命典型”。由桂聲濤作詞、夏之秋作曲的《八百壯士歌》唱響大江南北,極大地激勵了國人的抗日士氣。
湖北勇士,奔赴淞滬前線
發現“八百壯士”半數為通城人,源于新中國成立后首屆《通城縣志》的編修。
1980年初,通城縣修志人員在收集軍事類資料時,從縣檔案館原國民政府通城縣參議會編寫的通城縣抗戰史料中,發現了一份《通城縣參加上海四行孤軍四十九壯士姓名一覽表》。他們進一步調查發現,這份名單不全面。當時通城保安大隊的兩個中隊200多人奉命調往淞滬前線,并整體編入國民黨88師524團一營,而這份名單中僅有49人。后來,通過調查走訪樊城、周福、盧鴻信等部分健在壯士,留下了部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,壯士名單增加到58人。
1991年,原咸寧師范??茖W校歷史系丁一老師與輔導員定光平帶6名學生,來到通城進一步調查,通城壯士名單增至74人。
2014年,通城縣成立“八百壯士”歷史文化資源發掘與宣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,通過一年的調查考據,證實通城縣是“八百壯士”的主要故鄉。出自通城保安大隊的壯士在240人以上,其中通城縣200人以上,有確定證據出自通城保安團的壯士名單增加到109人。
他們緣何遠赴上海作戰呢?原因是,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慘重,國民政府決定抽調各地保安部隊補充前線。
1937年9月19日,由石美豪、唐棣等率領通城保安大隊200余人前往淞滬前線。途經蒲圻(現為赤壁)時,他們又招兵買馬,田際鈿等20多人加入了隊伍。大隊在武漢短暫整訓,補充部分人員后,編為兩個連隊,于10月初奔赴上海。
保家衛國,不懼流血犧牲
大上海,烽火連天。經過5個晝夜的行程,通城保安大隊終于到達上海西郊真如車站。
此時的88師524團與日軍在八字橋激戰,殺傷大批敵人,但自身傷亡也極大。石美豪率領部隊到達時,524團已與日軍拼殺了2個月,先后補充4次兵員,有的連隊只剩數人。石美豪帶領的兩個連隊一到,便被對口補充到524團一營一、三連,同時抽調部分官兵補充二連、機槍連,石美豪任三連連長。
就這樣,通城保安大隊士兵成了524團一營的主要兵源。
戰斗中,壯士們不怕犧牲,英勇頑強。
10月27日,三連連長石美豪在戰斗中被反彈出來的水泥塊擊中臉部,血流滿面,他用毛巾包敷一下后,繼續指揮戰斗。不久,又被機槍子彈洞穿腿部,血流如注。營長楊瑞符命令他離開陣地休息,他不予理會,最后被戰友們強行背下陣地,送至醫院治療。
在部隊撤守四行倉庫時,盧鴻信(通城沙堆人)和3名戰士殿后,每人手持一挺機關槍,阻住了日軍進攻,使部隊順利進入四行倉庫。10月28日,戰斗進入白熱階段,他端著機槍,沖上街頭向日軍掃射,子彈打光了,奪得日軍機槍繼續戰斗。后來他帶著炸藥,只身炸掉敵人的兩個堡壘。
三連班長郭少銀(通城磨橋人)是步槍狙擊手,作戰英勇,戰斗中擊斃多名日軍。
田際鈿(蒲圻中伙鋪人)抱著炸藥沖進敵人坦克群,炸毀了日軍一輛坦克。傅依法作戰勇猛,在四行戰役中身上多處受傷……
據樊城回憶,出身通城保安大隊的一些壯士英勇犧牲,但時間太久,名字不記得了。已確認的名單有4人,余新品、葛先錄、洪忠道、鄭龍鳳。
“八百壯士”撤到公共租界后,被困孤軍營長達4年多。期間,通城籍壯士吳祖德在護旗行動中壯烈犧牲,成為著名的護旗四烈士之一。
1941年12月8日,日軍進駐公共租界,將全體孤軍拘禁,隨后押到各地做苦役??蓧咽總儾]有向命運低頭,他們千方百計逃出敵營。其中,被押至裕溪口的壯士在新四軍的支持和配合下,暴動越獄,最為壯烈。
1942年除夕下午,雷雄率80余壯士組成以3人為單位的行動小組,于4時收工時舉行暴動。班長盧鴻信帶幾個人將哨兵打死,奪得輕機槍、步槍和一些子彈,逃了出去。日軍追擊,盧鴻信掩護眾人撤退,右頰受傷。孤軍逃出50余人,其余犧牲。通城籍的盧鴻信、樊城、金漢朝、傅冠喜、傅冠來等,在這次暴動中逃出。
從各地逃出來的通城籍壯士,大部分回到部隊,繼續抗日。